从“教师”到“导师”:今天如何当老师? ——文传教师陈天顺副教授与他的《教育学原理》课程

发布者:乔玉洁发布时间:2025-03-07浏览次数:36

陈天顺,现为文传学院教育学第二教研室专职教师,本学期主讲《教育学原理》课程。

《教育学原理》课程为教育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程,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和教师职后培训的必修课程,是学习、研究教育学学科的基础课程。本课程为河南省本科一流课程(线下)。

课程内容:绪论——教育学及其发展。

主要任务:了解教育学原理的课程性质、历史;掌握教育学原理的价值、目标;理解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式的发展等问题;掌握教育学原理课程的学习与研究方式。

当下的大学课堂,机械、沉闷和程式化,缺乏生气和乐趣,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,进而导致学生厌学,教师厌教。为此陈教授努力追求三点:

一、让学生动起来

大学生的学习仍是被动的、接受式的,到了时间点走进课堂听老师讲教材上的内容。大部分学生的教科书没写一个字,干净整洁;课堂之上抠手机,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,自娱自乐;教室里死气沉沉,整节课只有一个声音。

为了改变这种局面,陈教授为每章设计一个主题和6个小题作为课程研讨题,提前发给学生思考;提前把微课视频发给学生观看,配合课本做好预习;成立微课题研究小组,让各组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题目,写出研究大纲,做出课件,准备汇报评议。让学生身体、思维和精神都动起来了。

二、让课堂活起来

把丰富复杂、变动不拘的课堂教学过程,简约划归为特殊的认识活动,把它从整体的生命活动中抽象、隔离出来,是传统课堂的最根本缺陷,也是造成课堂沉闷的根本原因。

陈教授的课堂用案例说理和问题引申来阐述教育常识;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入木三分的观点辨析教育概念;用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强化揭示教育的真谛,激发学生深入思考问题,大胆回答问题,积极与老师对话,多向度地与同学交流,并学会完善思维方式、提升价值取向,优化行为方式,从一个高层次——生命的层次,用动态生成的观念,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,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,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。

三、让师生亲起来

人工智能赋能教育,新赛道、新机遇来了,新的挑战、新的忧虑也随之而来。在教育数字化机遇面前,教师这个职业面临的困惑与迷茫越来越多,陈老师坦然:当了一辈子的老师,突然发现自己不会做教师了。

随着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,在教育数字化机遇面前,“教育,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”。但尊师爱生、“师徒如父子”的传统不在了,师生间的距离远了、情感淡了、交流少了。《学记》云:“故安其学而亲其师,乐其友而信其道。”学生亲近、不喜欢、不尊重老师,自然不能指望其相信老师所传授的知识、道理和规律。

四、总结

陈教授一直致力于构建一种扎实、充实、厚实、真实的课堂,并通过旁征博引、深入浅出、生动形象和幽默风趣的讲解、启发和提升,让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双边多向、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,激发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。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喜欢和需要的课堂,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,师生才会全身心投入,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,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;只有在这样的课堂,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,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;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,教学才不只是与科学,而且是与哲学、艺术相关,才会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。

(文/图 谷陈梦)